篳路藍縷話當年

文/退休教授 文釋疑先生

本學院籌備初期,確以「中國醫政學院」為名,如存動土典禮照片。爾後申請立案,教育部卻以藥易政,核正為「中國醫藥學院」今名,有原始往覆文書存檔。又校區物色,亦有數起,當以北高兩市,已有醫學院設立,唯中部地區,尚付闕如,於是決定台中市中正公園對面一起為校址。俾將來附建教學醫院,分佈均衡,當地病患,求治方便。

中國醫藥,為中華文化之一環,有學術基礎,自成體系,五千年來,生民保健,悉以是賴。惜中醫藥研習,從未納入正規教育體制,結合現時代新科技發展,致漸見形式落差。迨立法院審查人民訴願,咸認事關重要,始正式通過法案:「函請教育部從速設立中醫學校及設立中醫藥研究機構」。但基於是時國庫支絀,教育部仍祗同意先設「國立中醫藥研究所」。

當時,台灣各級中醫師公會,如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覃勤先生,省公會理事長鄭品聰先生,各縣市公會理事長陳固、陳恭炎、賴燕慶、朱上元、廖學泉等先生,為償宿願,共起發動,有錢出錢,有力出力,乃有今日「中國醫藥大學」之存續。其中犧牲奉獻,以覃勤、陳固、陳恭炎等三位較大,幾乎罄其所有(包括自用住宅),涓滴不留。其他如胡克柔女士(省議員)、梁世德(立院主秘)、吳復生(省會主秘)等先生,長年義務相助,共策建校事宜,不惜放棄例假,亦熱情可感。

學校奉准立案,既成設備,已有大樓二棟,計普通教室六大間,聯合教室一大間,辦公室十五大間,教職員宿舍四座十六間。此外自來水塔、運動場、圖書、儀器、標本、水電衛生等設備,均應有盡有,足可容納三百名學生。其次有關教育方針、規章細則、課程安排、教材編審、師資遴聘等,亦已定案,業經教育部派員兩次驗證。惟准招生文件到達,甫逾當年大學聯招,故又申請單獨招生,計報考學生二千二百七十四人,錄取醫科一百名、藥學系五十二名,因最後四名,分數相同,多取二名。

建校之初,學生人數甚少,每年學雜費收入,不及經常開支之一半(尚不包括設備費),全仗三位創始人籌措支援。終至有計俱窮、難以為繼,拖欠員工月俸,長達十閱月。但均枵腹從公,照常上課、照常上班,未稍鬆懈,確保絃誦不絕。其所以然者,蓋組合成員,多為此一事業而來,志同道合,咸不願有背初衷,致影響功敗於成。是年,教育部督學張振宇、萬子霖先生蒞校,作秋季例行視導,獲悉詳情,互感驚奇,連稱難得,倍加慰勉。

第一屆董事長覃勤先生,在暫兼院長任內,發給學生在學證明書,本係例行作業,而被挾嫌者誣攀為:「意圖妨害兵役」,纏訟連年,身心交瘁,乃於任滿,自動退出,不留當然董事一席(法定創辦人,為永久當然董事)。同時另請台灣耆宿楊肇嘉先生,出任第二屆董事長,全權綜理一切,從此賦居養息,不再聞問校務。在建校前期十四年中,雖董院兩長,易動頻繁,而能加添設備,增設科系,各有貢獻,亦樹功勞。

覃勤先生退後尋思,至覺手創之中國醫藥學院,如僅消極維持,終必自然淘汱;如圖積極拓展,非大力不為功。正躊佇困躓中,適當年南下穗城,共謀國是,素重交誼之陳立夫先生返國,拒續居官從政。遂相約作多次之傾談,懇請擔任董事長,終賴張其昀(文大)、成舍我(世新)兩校長聯袂圓融,始獲毅然首肯。並經徵得教育部同意,採首屆董事會組成方式,撇開上任選下任之慣例,由原創辦人覃勤先生提書面委託(有立公親筆致各董事聘函可查),委請代為從新組設第五屆董事會,於六十一年七月完成。陳立公自五屆迄十五屆,連任董事長,賢勞三十年,外闢財源,內維安定,凡自軟硬體設施,簽作高水準打算,卓著膚公,昭然實績。相信在位同寅,定多報導與藻頌,無待贅言。

回溯當初籌備委員,均係中醫藥界先進,論齒較輕者,亦年逾半白。在奉「准先設籌備會」時,曾召開正式會議,無不喜形於色。獨本人為幕客,臨事權充秘書,不禁有所質疑:「開創學校不易,扶翼發展更難,諸公年事均高,將來何以為繼?」復承異口同聲表示:「吾輩基於歷史文化使命,願效愚公移山故事,明知山大難移,亦覺不宜坐待,至百年後事,自難預必,但前人賢不如後人賢,往往代有英才出,將來可交付校友,協同賡續發皇。世界著名私立大學,如美國之哈佛、英國之牛津、劍橋,演進歷程,不其然乎?」低徊首倡諸公,熱衷公益事業,其志可嘉,其勇可鼓,令人敬佩!希望後之來者,秉締造之艱難,繩既成之基業,再接再厲,不負前賢厚望!